原标题:【报效祖国建功西部】深耕基层沃土浇灌青春之花——记民和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祁东良的选调生培养之道
青海新闻网·大美青海客户端讯(记者陈郁报道)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的河湟谷地,一位深耕基层的组工干部,正用独特的“育苗经”培育着新时代的青春力量,他就是民和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祁东良。多年来,他以“田间课堂”为熔炉,以“选育管用督”为利器,将203名平均年龄29岁的选调生锻造成乡村振兴的生力军,他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真心凝聚人才,在西部高原书写着新时代的人才培育答卷。
田间课堂:从“三门干部”到“三懂干部”的蜕变
“土壤墒情如何?今年金丝皇菊的扩种计划有没有调整?”3月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民主村地头,祁东良蹲在田埂上,边查看土壤边与选调生岳嘉巍交流。这位毕业于兰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,在祁东良的指导下,将理论转化为带动37户村民增收的“致富经”。
“选调生要过‘三关’,政策关、方言关、风俗关。”祁东良深知,刚出校门的“三门干部”(家门、校门、机关门)需要特殊的培养方式。他着力推动的“3+1”传帮带机制,让县级联点领导、乡镇党委书记、村党支部书记组成的“导师团”,带着选调生学政策、走田埂、解纠纷。在积石山地震抗震救灾中,官亭镇别落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马骏(2023年到村任职选调生)正是在导师们的“手把手”指导下,完成了86户群众的搬迁安置,协调发放救助资金109万元。
“去年冬天,组织部发现我们宿舍供暖不足,第二天就送来电暖器。”马骏的话道出了祁东良的培养理念:既要严管,更要厚爱。在巴州镇麻家湾村,祁东良与河南籍选调生郭来成促膝长谈:“从黄河之滨到湟水河畔,生活上有什么困难?”这种“面对面”的关怀,让年轻干部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全链条培养:构建“选育管用督”闭环体系
“我们建立了从招录到晋升的全周期管理档案。”祁东良在办公室展示的选调生成长档案中,详细记录着每位干部的政治表现、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。近五年,民和县定向招录了3名中山大学等名校毕业生,32名经济学、农学等专业人才充实到统计、农业等关键岗位。在人才培养上,探索建立“周学习、月研讨、季分享、年评比”机制,主体班次培训150人次,选派30余人赴浙江、江苏等地学习乡村振兴经验。
网格化管理模式让分散在全县的选调生拧成一股绳。在“民和党建”公众号的“选调思悟”专栏里,2023届选调生李艳玲记录着第二组10人团队解决23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历程。“这种‘云端’交流让我们既能共享经验,又能相互激励。”李艳玲的话印证了祁东良的创新思路:打破地域限制,让年轻干部在“分片组团”中碰撞思想火花。
严管厚爱:用制度温暖人心
“3000元安置费、百万保额意外险、1.5万元专项经费……这些不是数字,是组织对我们的承诺。”2024年新入职的选调生王雷算起“暖心账”。民和县委组织部每年统筹投入40多万元专项经费,用于培训、调研和为民服务。在督查方面,建立“双随机”暗访机制,既确保干部在岗履职,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。这种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方式,让年轻干部更安心扎根基层。
在甘沟乡党委副书记办公室,2019届选调生刘克萍正在整理防汛预案。这位在抗震救灾中提拔任用的女干部,从安置点点长到乡镇副书记的成长轨迹,印证着祁东良“赛场选马”的用人导向。近三年,31名表现突出的选调生被提拔任用,22名转任县直重要岗位,30名晋升职级。“我们建立了成长档案,对政治素质、工作实绩等进行动态评估。”祁东良表示,这种“早关注、早培养”的机制,让优秀人才在基层一线脱颖而出。
从湟水河畔到积石山下,祁东良的足迹遍布全县312个行政村。当问及未来规划时,他指着窗外的田野说:“我们要把选调生培养成‘三懂干部’——懂农业、懂农村、懂农民。”在他看来,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随着“选育管用督”机制的持续深化,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必将涌现出更多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。而祁东良,这位深耕基层的“育苗人”,正用岁月沉淀的智慧,书写着新时代的人才培育新篇章。
https://t.fenbi.com/s/00srfo